提升基层治理工作质效的实践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基层治理思想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一系列完善社会治理方式的新要求。学习好、领悟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理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于基层贯彻好、实践好《意见》要求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从人大监督的角度,以沾益区为例,基层治理工作的质效主要表现在: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要求,沾益区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探索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其中,网格化服务管理、源头矛盾纠纷化解等做法在曲靖市地方立法中提供了有益经验,基层治理效果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二是智慧化管理服务还有差距。三是基层矛盾纠纷治理还未完全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乡镇”的目标,越级访、多头访的矛盾问题未根治。四是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能还未有效整合。为此,提出如下思考建议:
一、强化政治担当,深悟基层治理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的高度,着眼对新时代、新阶段、新发展的准确研判,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基层治理的科学论断,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一)基层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加强源头风险研判化解是治理效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基层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也是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这深刻揭示了源头风险治理的重要性。基层是各种矛盾风险交织的源头,如果不及时控制和化解,将产生燎原之势的损害。只有将源头风险治理纳入国家重大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才能构建有效应对化解重大风险的“同心圆”。
(二)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在基层,是由基层的地位和特点以及基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基层是根基,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只有将基层工作做好了,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谈到: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当前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往往出现于基层、汇集于基层,我们只有将工作重心下移,汇集各方力量、整合各块职能、综合各项措施,才能将影响和谐的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基层治理必须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基础工作,也是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执行的落脚点,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要紧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方面的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在组织领导、思想教育、监督管理、待遇保障等方面完善闭环管理、帮扶工作的机制,锻造让组织放心、群众信任的基层党组织是治理的根本保证。
(四)基层治理必须落实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更好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减轻基层负担。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级议事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基层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围绕群众吃、穿、住、行、乐等需求,建立上下贯通的治理体系,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方便最安心的港湾。
二、高位统筹谋划,整合资源汇集工作合力
“五治融合”的顶层设计落实在基层具体实践中,就是要以严密基层组织体系、深化基层治理和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为重要抓手,做深做实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科学搭建组织架构,织密组织体系。坚持全域推进、上下贯通,将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一是科学划分片组。将村(社)划分若干片,适当优化村(居)民小组,由村(社)干部、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分别担任片长、组长,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片-组”联动的组织架构,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打通组织架构的最末端,畅通管理链条。二是选优配强代表。按照有热情、有精力、有能力、有威信的标准,实施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组织提名相结合,以群众会、微信群议事会等形式依法选优配强村(居)民代表,构建多元治理团队。三是精准精细联户。坚持因户施策,实行“红、黄、蓝”三色联户管理,对监测户等重点人群进行红色标识,实行一周一上门;对脱贫户、一般户进行黄色、蓝色标识,分频次联系走访,确保户户有人联、家家情况清,织密风险防控网络。
(二)发挥代表作用,增强组织功能。围绕充分发挥村(社)区各类代表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完善各项政策举措,促进代表精准履职。一是明职定责。建立代表履职清单、议事清单。进村入户发放民情联心卡,搭建民情议事家园,因户定制惠农政策明白卡,让代表联户有方向、群众遇事有人找。二是培训赋能。把各类基层代表纳入乡村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开设“代表大课堂”,联合民政、人社、政法等部门组建宣讲团送课下乡。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岗前培训、业务实训、法治讲座等,让代表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三是激励作为。出台激励代表履职系列措施,对表现突出的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作为村级后备力量和村(社)“两委”成员培养。推行购物、体检优惠、奖励积分等物质激励措施,评选“最美”代表集中宣传,让代表履职更有底气、更有干劲。
(三)汇聚工作力量,提升治理效能。注重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优化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一是注重平台融通。建立“片、组”微信群,开发村(居)民代表工作专栏,建立“发现、反映、解决、反馈”问题的闭环机制,形成村(居)民吹哨、代表传导、片组汇总、镇(村)响应、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工作融入。结合中心工作和基层治理需求,引导村(居)民代表主动融入生态服务圈、民情沟通圈、村级事务圈,从细微处着眼、从琐碎事入手,为群众提供微服务,村(居)民代表活跃在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殡葬改革、产业振兴等工作一线,延伸乡镇、村(社)工作手臂。
三、压实治理责任,协调联动做实基础工作
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以持之以恒的韧劲、抓铁有痕的干劲、深耕细作的巧劲,上下齐动、协同联动,才能有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压实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发挥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作用,紧紧围绕党委部署,对标社会治理实施意见的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加强分析研判,做到决策部署研究到位,工作实施跟踪监督到位,任务落实保障到位,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以优良的党风推动政风民风的实质转变。
(二)压实源头治理工作责任。要深度践行“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围绕落实法治、德治、自治的要求,加强基层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积极调动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合力防范和化解基层风险。各职能部门要自觉扛起信访化解的政治责任,强化源头综合治理,推动信访事项化解在基层。围绕普法强基补短板、命案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提高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防范意识,杜绝和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
(三)压实部门服务基层的工作责任。各职能部门要将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深入乡镇、村(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帮助基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基层群众所需、所盼的操心事和揪心事,将指导靠前、服务靠近,织密基层治理服务网络,实现工作重心、社会资源、基础保障的再下沉,完善便民利民举措,让群众感受到服务的真情、惠民的温情,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