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记曲靖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沾益区望海小学校长晏露珍
2025年9月2日,沾益区望海小学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晨光刚洒进校园,晏露珍已第一个到校,那并不高大却挺拔的身影伫立在校门口,笑着迎接孩子们;下午放学,她又守到校门口,目送最后一个小身影消失在街角才离开;暮色深沉时,她办公室的灯仍亮着,伏案忙碌至夜深。
这样“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的日常,她已坚持 了19年228个月6950天。这份坚守,不过是她30年教育生涯里最寻常的片段。从接过父亲教鞭的乡村教师,到引领集团化办学的教育领航人,再到为乡村教育发声的人大代表,曲靖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沾益区望海小学校长晏露珍,用无私奉献勾勒出生命最璀璨的模样。
逐梦乡村,从“接棒者”到“逆袭者”的教育坚守
1995年7月,18岁的晏露珍从曲靖师范毕业,回乡到德泽乡左水冲小学任教。这所父亲耕耘多年的乡村学校,成了她教育逐梦的起点。此后30年,她的脚步遍布沾益区多个乡镇街道学校,每到一处,都凭着带头躬行的韧劲破解教育难题,把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她曾将成绩垫底的班级带成全乡正数第一,把办学基础薄弱的学校打造成特色标杆,让新建校快速成长为区域示范。支撑她走过这一路的,始终是“守护孩子幸福成长”的朴素信念。
“教书是她一辈子的梦,工作就是她人生的全部。”熟悉晏露珍的人,都这样评价她。可这份对教育的“极致投入”,背后是对家庭的无限亏欠。2001年,丈夫遭遇严重车祸,重型颅脑外伤、9 根肋骨骨折、左手截肢,她只请了3天假照料,便匆匆赶回学校,因为教室里还有几十个等着她上课的娃。2022年,丈夫突发急性肾衰竭,医院连下3 次病危通知书,儿子哭着打电话求助时,她正带领团队迎接省级评估,咬牙完成所有工作才赶往医院,此时丈夫已昏迷进入重症监护室。儿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最大的心愿不过是“妈妈能接送我上下学一次”,如今儿子已经入职从警两年了,可这个简单的愿望,终究也没能实现。她把“母亲”的温柔,分给了更多需要守护的孩子。
2006年,晏露珍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竞聘为西平镇太平小学校长。彼时的太平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学生流失严重,是当地出了名的“薄弱校”。为了把流失的孩子劝回来,她带着老师们走村入户家访,山路崎岖难行,某天傍晚天黑路滑,她连人带车翻进臭水沟,摩托车当场报废,左脚严重骨折。可第二天清晨,她杵着拐杖、忍着剧痛,依然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同事们心疼地劝她休息,她却笑着摆手:“没事,过两天就好了!”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上信息技术课、参加社团活动,她悄悄把家里准备买房的3万元存款捐给学校,又带头奔走筹款,最终募集 22.7万元改善办学条件。硬件提上去了,她又琢磨课程创新,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渐渐地,原本转学的孩子陆续回流,甚至有城里的学生专程转来就读,学校人数从接手时的486人增至705人,这所曾经的“薄弱校”一下声名鹊起,成了曲靖市的名小学,区域外100多所学校先后到校参观学习。
破局领航,从“拓荒者”到“赋能者”的教育革新
2013年,沾益区新建望海小学,晏露珍临危受命担任校长。为了确保学校如期开学,整个暑假她放弃休假,每天带领教师加班至深夜,从校舍布置到课程规划,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天深夜,她加完班刚走到学校门口时,一个黑影扯住她的头发就是一拳,她当场鼻血直流、昏倒在地,醒来后包被抢走、脸颊肿胀。可第二天清晨,她依旧准时出现在学校,面对老师们报警、送医的提议,她轻描淡写地说:“不用不用,一点皮外伤。”这份不服输的韧劲,成了她推动教育革新的底气。她不仅没有被困难和意外吓退,反而更坚定了要把学校办好的决心,改革的脚步也因此迈得更快、更稳。
在集团化办学方面,她秉持做优本部、做强校区的理念,以名校带动的模式将龙华街道太平小学设为校区,同时领办盘江镇的学校、结对帮扶龙华街道与德泽乡的学校,最终形成一校两址、一体两翼的格局,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乡村地区。在智慧教育建设上,她推进“智享望海”工程,通过信息网络、业务应用、数据资源三者互通,以及基础设施现代化、教学管理智慧化、资源共享化的路径,让乡村孩子借助一块屏幕就能共享城区的优质课程,累计1200余节同步课堂惠及2300余名农村学生。为助力教师成长,她推出“五子登科培育”模式,通过成才计划明确发展方向、专家引领搭建提升阶梯、厚积薄发夯实能力基础、师能比武提供展示舞台、量化考核设定评价标准,为教师搭建起训练、展示、交流的多元平台,帮助乡村教师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她注重以特色文化塑造学校灵魂,校本部主打艺术与传统融合的方向,设立葫芦丝艺术中心、国学启慧中心;太平校区则聚焦艺术与科技结合,建设中医启蒙馆、科创教室,让葫芦丝、机器人编程课程覆盖所有学生,让乡村孩子也能接触多元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如今,望海小学已成为拥有2个校区、1个领办点、2个结对帮扶乡镇的现代化教育集团,累计斩获6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目标。
依法履职,从“教育者”到“代言人”的责任升华
2021年当选曲靖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后,晏露珍的责任从“办好一所校”延伸到“代言一方教育”。她深知,要为乡村教育发声、为教育发展献策,首先要夯实履职根基。为此,她主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类培训,系统学习《宪法》《人民代表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深入研究人大制度与议事规则,从深耕一线的“教育专家”快速成长为懂政策、善履职的“履职能手”。
“做合格的人大代表,就要把群众的呼声放在心上,把教育的痛点抓在手上。”基于这样的初心,她扎根基层调研,一次次走进偏远村小查看办学条件,一次次与乡村教师、学生家长促膝座谈,把基层教育的难点、群众的期盼逐一记在履职本上,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具体建议先后在市人代会上提出。
针对城乡校长能力差距大、专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她提出《关于尽快推进校长职级制实施进度的建议》,推动建立校长后备人才遴选、公开选聘、业绩评价、职级薪酬等全链条制度,助力全市3797名校长参与职级申报,189名“专家型”校长扎根乡村学校,加速校长队伍从“行政管理者”向“专业领导者”转变。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跑断腿”的困境,她呼吁推行“入学绿卡”制度,建议凭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即可为子女申领绿卡,实现“持卡就近入学”,该建议落地后惠及2000余名随迁子女,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务工家庭。针对乡村孩子课后无人管、乡村教师专业提升难的问题,她在提出建议的基础上,积极奔走协调,推动300万元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落地,组织47 场送教下乡活动覆盖1200名乡村教师,让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从68%提升至95%,既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为乡村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
此外,围绕沾益区作为云南教育次中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她还结合“麒沾马一体化”发展规划,为加大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言,助力沾益区教育工作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型。针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她提出落实乡村教师特殊补贴、建立城乡学校“一对一”帮扶机制等建议,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发力。
“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用心办好农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是我的职责和使命。”晏露珍的话,道出了她30年坚守的初心。她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等30项国家、省、市级殊荣,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她继续为乡村教育奔走的新起点。
从18岁踏上讲台,到48岁仍坚守在教育一线,晏露珍用30年时光证明,生命的精彩,从不在于名利的多少,而在于为热爱的事业奉献多少。她像一盏灯,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求学路,也为乡村教育振兴,点燃了希望之光。